郭承毅出身在如皋一个风筝世家。父亲郭文和师从如皋著名风筝艺人石紫寿学艺,扎、糊、绘、放四艺皆精,是南通著名风筝艺人。他制作的硬翅蜻蜓、哨口鹞子、六角龙凤呈祥、云中蛟龙等哨口风筝及蜈蚣、串龙、蝴蝶、老鹰、凤凰等造型风筝精美富有地方特色,被人们称为“郭氏风筝”而享誉国内外。
南派风筝数南通,南通风筝中最有特色的又数哨口风筝。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重叠组合而成六角形(俗称六连星),是板鹞的基本形状,依此类推,几十乃至上百连星都能角角相接,块块相通;而板鹞上装置的哨口,又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音响效果。在家庭的熏陶下,郭承毅从小就迷恋于板鹞精湛的工艺。他常常依在父亲身旁看父亲做风筝、画风筝,要不就跟在父亲后面去放风筝,看哪只风筝飞得更高,听哪只板鹞声音更响。有时就偷偷拿父亲的工具自个儿做,学着扎风筝,刻哨子。新袜子一上脚就拆成线,用来放鹞子。
1962年,郭承毅从南通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便一心扑在风筝等民间工艺的研究和制作上。1966年“文革”开始,郭承毅的父亲成了地区文艺界批斗的主要黑干将,一夜之间被开除公职,郭承毅的母亲从城里医院下放到边远地区小医院。突如其来的打击使郭承毅全家陷入困境。待在家中无所事事的父亲,为了排遣心中郁闷,弄来竹篾偷偷地扎起了风筝,然而在那天天“运动”的日子里却不能放。天长日久,家里的蚊帐顶上堆满了风筝,父亲的这些呕心沥血之作,最终逃不过送进灶膛付之一炬的命运。每每看到父亲伤感的样子,郭承毅便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让风筝自由自在地飞上天。
粉碎四人帮后,如皋文化馆接到上海将举办民间艺术展的函件,指名要风筝作品参展。郭承毅连忙赶回如皋,和父亲夜以继日地完成了一组风筝,做完后到体育场试放,老鹰盘旋,凤凰展翅,蜈蚣腰尾有节奏上下左右摆动,优美的造型,精致的彩绘,效果出人意料地好。“好漂亮的风筝!”远在大街上的人听说体育场在放风筝纷纷涌向体育场,没想到小小的风筝给人们带来了这么热烈的生活乐趣和希望,郭承毅十分振奋。风筝在上海展出获得成功,并选派去美国展出,在美国展出的宣传册将郭承毅的蜈蚣风筝彩照作了封面。
当时美国风筝专家康莱肯一直琢磨:能不能在风筝上添加一个装置,让风筝在天空自行“唱歌”?为此,他专门请教了一个空气动力专家。
在板鹞制作方面,郭承毅围绕着动与静的特征来美化装饰风筝。“静”要求风筝在地面观看的效果,色彩鲜明,渲染均匀自然,墨线挺拔准确;“动”就是鹞子飞翔的效果,飞起来声音响亮,要有栩栩如生的动感。他制作的3.6米高的七连星板鹞风筝被南京博物馆收藏,2008年制作的“十八罗汉”“六十一连星”等四只哨口风筝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郭承毅对板鹞风筝相关的民风民俗、历史和发展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南通鹞子的彩绘艺术》《精美的南通风筝》《南通风筝在南通》《南通郭氏风筝》等文章。鉴于郭承毅多年来在传承和发展南通板鹞风筝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他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板鹞风筝)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郭承毅家里,到处都是板鹞风筝和原材料、半成品。他如数家珍,扎、糊、绘、绷、雕几十道工序,一一道来。为了让我们听明白,他每说到一道工序都要拿出实物做演示,说到兴起时,都要现场表演一番,很是精彩。
在这一整套工艺流程中,精华当属哨口雕刻和鹞面彩绘。郭承毅介绍,哨口通常用葫芦、果壳、蚕茧等制成,其出风口大小、宽窄、风壁的高度都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这些经验一代代传承下来,大多是口授心传,并无文字和数据记载。所以一个好的哨口制作艺人,要积累多年实践经验,才能做出上乘哨口。作为板鹞风筝传承人,郭承毅最忧心的是这门技艺的传承:“从上世纪70年代起,我所在的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着力搜集了一批有关南通板鹞风筝的历史资料,并保存了一批历史实物。但2000年研究所改制,私营老板把这些宝贵资料全部当作废品清除了,太可惜了!有事没事,老郭都会看着自己精心收藏的这些风筝发呆,他常常把板鹞风筝比作自己的魂,是他生命中不能割舍的一部
2005年,在上海开办广告公司的吴小军着手筹建南通风筝博物馆,辗转找到了郭承毅,他说:“我不懂风筝艺术,但是我热爱它,希望您能担任风筝博物馆的副馆长。”当时郭承毅也有个想法,成立一个工作室,招兵买马,制作风筝,宣传风筝,出售风筝,但考虑到要去跑订单,要组织工人生产,会花很多的时间,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在风筝技艺的研究上,最终作罢。而吴小军只要郭承毅致力于风筝的创作、研究和技艺传授,其他都不用考虑,这让郭承毅非常欣慰:“南通板鹞风筝的传承有希望了!”
要使这一门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必须培养年轻接班人,长期进行这门技艺的培训。现实情况是从事这一行业的60岁以上占了大多数,而年轻人在择业中对这一又苦又累的手工行业不屑一顾。今年市文化馆非遗办公开为传承人招徒弟,郭承毅希望能有一个满意的结果。在韩国参加风筝活动时,郭承毅了解到,韩国有专门的民间工艺学校,费用都是国家补贴,这些人学到手艺之后参加考试,满师之后就能享受国家补贴。郭承毅觉得,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让“非遗”得到传承的好办法。
这几年来,郭承毅以南通风筝博物馆为平台,聚集了一批板鹞发烧友,更把风筝博物馆办成了一个风筝艺术的普教基地,同时把风筝艺术带到了学校,“在中小学校园内开设了风筝课程,手把手教学生做风筝,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也愿意学。先普及,再培养,从中挑几个制作板鹞风筝的高手,把我的绝活传下去。”上海的学校也慕名邀请郭承毅前往讲课。
同时郭承毅把放风筝与现代庆典结合起来,如房地产商楼盘开盘,就带孩子们放上几百只风筝,板鹞腾空而起,直冲云霄,哨笛齐鸣,声震天宇,仿佛天籁之音,场面非常壮观。不少房产商都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合作,这样促进了板鹞风筝的销售。郭承毅为此还研究开发了折叠式风筝作方便携带的旅游纪念品,卖得还不错。
今年2月在北京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大展上,郭承毅带去了十只板鹞风筝(作品之一见本期B16版),央视现场直播了郭承毅的制作表演,吸引了大批观众,给予很高评价。上海一位年轻的设计师为此自费追随到南通,向郭承毅讨教风筝技艺。
“照这个发展趋势,我们的板鹞风筝不仅不会失传,还会一年比一年好。”郭承毅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