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寿,到庄锦云,再到南通仿真绣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张蕾,南通的绣艺用这样一条细密脉络“钩织”了百年华章。

江南江北

自张謇邀请的江南女子沈寿创作那幅《意大利 皇后像》起,仿真绣作为一种艺术着着实实存在了百年。从1914年女工传习所成立始,仿真绣便与南通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1927年庄锦云进入女工传习所,成为第14期5年制研究班学员,她不仅接受了仿真绣的技术和理念,同时作为传习所后期的教员,为仿真绣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绣娘”。从小在庄锦云身边耳濡目染的孙女张蕾也逐渐走上刺绣的道路。

1984年,19岁的张蕾高中毕业,进入了后来被她称为“南通现代艺术发源地”的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著名工笔画家张文昌,学习素描写生。那时候她除了素描,还跟奶奶学习刺 绣。她说,学习素描打下的绘画功底为她将来从事的刺绣事业“打开了一扇窗”。

4年后,23岁的张蕾受工艺美术研究所推荐,去江南学习广告设计,这段时间的经历使她对装饰和造型艺术有了新的感悟,对绘画和刺绣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绣”和画都是一种艺术表现的形式,不同的是“绣”用的是针,而画用的是笔。

从江南回来的张蕾,为人妻、为人母、相夫教子。但是她心中对于艺术的热爱从未消退。1999年张蕾重新拿起绣针,在奶奶的工作室里一针一线地做起了“绣娘”。除此之外,她还坚持画画,并尝试用自己的笔设计“绣”稿。

不久,从工艺美术研究所调到博物苑,闲不住的张蕾为自己“找事”——再赴江南学习,进修南京大学的考古专业本科,每两个月去学习半个月。这对于已经30多岁的张蕾不能不说 是一次挑战,重新拿起课本的她,不仅要照顾家庭和年幼的儿子,还要兼顾繁重的学习任务。

考古这个冷僻的专业带给张蕾的除了对于久远历史的了解,还让她深入地接触到了“绣”的 文化,“绣”作为流传千年的艺术在各个年代展现出的不同形式深深地吸引了张蕾,她开始思考“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绣”里“绣”外

张蕾的奶奶、工艺美术大师庄锦云,12岁接触刺绣,14岁跟随仿真绣创始人沈寿的姐姐沈立研习绣艺,19岁出师,上世纪50年代成为女工 传习所教员,为南通仿真绣的传承和发展贡献毕生心力,被称为“刺绣艺术的守望者”。

张蕾的叔叔从事绘画工作,而婶婶则走上了奶奶庄锦云的道路,以刺绣为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张蕾自小就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小时候的她对“绣”只是一知半解,觉得好看、好玩。

奶奶的名作《贵妃醉酒》是张蕾刺绣的样板,在此基础上,她结合自己学到的设计知识,先画后绣,将团花、百合带到了仿真绣的作品中。她模仿画家张大千的作品绣出的《红拂女》,惟妙惟肖,艺术化地再现了经典。

收藏绣片成为张蕾的一大爱好,黄袍、破绣片、各种残缺不全的绣品,都成为她的“闺中密友”。这些看似破破烂烂的绣片,代表着各个年代的绣艺,张蕾每每花高价从别人手上购下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家什,心里总是忧思:还有多少挣脱时间锁链来到这个年代的绣品,在那些无法认识其价值者的手中等待遗失。

“这是学习考古带来的好处,它帮助我思考,让我去理解艺术品的历史和艺术的价值。”张 蕾说。

多年之后,张蕾看待刺绣,再不是当年的好看、好玩了。“刺绣是种坚持的艺术,绣者要耐得住寂寞。”她坚定地说,“不为解决温饱的去绣才能绣出真正的作品。”

2002年,张蕾成立了刺绣工作室,在写字楼里开始了自己新的一页。

2003年到2006年,张蕾做了两期省级课题研究,同时出版了《刺绣图案集》,她对于刺绣的理解升华了。

对于在博物苑的十年,张蕾说了三个“特”:特珍惜、特感谢、特幸运。她说,这十年是积累的过程,“绣”外的功夫,真是太重要了。

传承传奇

认识“中国引进画廊意识第一人” 俞璟璐博士,对于张蕾是一个惊喜。

2002年参加上海“艺博会”,俞璟璐找到了张 蕾,想买她的“绣”。

俞:“把你的经纪人找来,你这么书生气,我怎么跟你谈价格。

”张:“我没有经纪人。

”俞:“你这个朋友就可以。”俞璟璐指着张蕾的朋友。

于是,一趟“交易”达成,张蕾的朋 友成了她暂时的“经纪人”。

俞璟璐打开了张蕾的眼界。2010年,纪念沈寿基金会与俞璟璐合作在上海大剧院画廊为张蕾举办“御绣清韵”——沈绣刺绣艺术藏品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圆了我多年前的梦。” 张蕾笑了起来。

结识油画大师陈丹青,则“进化”了张蕾的“艺术眼”。“他追求艺术境界的突破,不愿重复同一水平的作品,所以他选择了罢笔。”她想了想,“作为刺绣,也是一样。真品永远只 有一件,每一件作品都得有自己的气质。

”一个偶遇,让上帝又一次垂青于这位对艺术痴情的人。

2007年参加杭州西湖的一个博览会时,张蕾遇到了同样参加活动并获得陶艺金奖的南通纺织 学院教师陆强。陆强和张蕾聊起了学院正在招募优秀人才的事,要求是本科学历、副高职称、拥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自己的工作室。这些条件恰恰张蕾都符合,当时虽然聊得不错,但是 她没多想,进高校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二天,回到南通的张蕾惊讶地发现,纺院的王毅院长和系主任竟找到了她。从此,张蕾成了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她把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纺院,并开设了刺绣鉴赏课。

同一年,张蕾完成了《中国刺绣》一书,书中收录了各个时代的优秀刺绣作品,书后还收入沈寿遗作《雪宧绣谱》,对刺绣历史提供了自 己的思考:源于苏绣的南通仿真绣,改变了传统苏绣山水画绣的特征,采用西方油画的技法,光色明暗交织。现在的仿真绣,进一步发展了沈寿的技法,人物面部采用旋针,风景绣和 背景则适当采用小乱针。这就和苏绣大为不同。

次年,仿真绣入选非遗,张蕾成为该项目省级传承人。“那一刻我很激动,想起了奶奶……”她的声音有些颤抖。

说话间,一个高高大大 的男孩走了进来,张蕾望着他,微笑着说:“是我儿子,他过阵子要去欧洲学服饰设计,所以在我这里做点功课,我常说自己从事的是民间艺术,儿子将来做的是国际艺术。”说完,一脸幸福。

在张蕾的努力下,南通纺院刺绣传习馆即将成立,她希望更多的人来从事这项事业。“张謇、沈寿与仿真绣的传奇还在延续。仿真绣不能只成为门庭之间的传承,而应该像以前的女工传习所一样,成为一门可以教授的艺术。

”如今,张蕾受到全国各大展会关注,央视《外国人看中国》栏目专题介绍了她的仿真绣艺术(作品之一见本期B16版),《新华日报》、香港《大公报》等媒体也纷纷关注这个濠河之畔的“绣娘”……

人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