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反复确认,想找到南通留韵苏作家具工作室还真不容易。
不起眼的巷口,一块弹棉花的招牌倒是颇为醒目,工作室门口堆落着大大小小的木材,不是内行人,根本看不出它们的价值。
工作室前后两排平房,也不起眼。院子里一条长长的平台,平台周围横横竖竖地拉着五颜六色的电线。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站在门口,等着我们。
他就是江苏省首批工艺美术大师、南通市红木雕刻传承人王启华。
在南通,红木雕刻有着悠久的历史,除崇川区外,海门麒麟镇、如皋林梓镇、通州、如东也都有较大规模的红木市场。在南通, 只要提到红木,市民都略知一二。历次全国工艺美术大赛中,南通红木雕刻屡获金奖,有的企业连续夺金,这在全国红木雕刻界是绝无仅有的。
出身于美术世家的王启华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开始从事红木雕刻。他曾在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红木雕刻乐器厂等单位从事红木雕刻创作,这期间,他既创作红木小件,也雕刻过不少红木乐器。他创作的红木雕刻作品获得十多个奖项,厅堂套十系列和书房套五系列曾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暨古典家具、收藏品博览会中艺杯金奖。
走进作品陈列室,迎面,一幅长达七米多,宽约65厘米的《富春山居图》的木雕立在架子上,无语却醒目。
谁能想到,在这外表如此简陋的屋子里,竟藏着价值数百万的稀世珍宝。
轻轻用手抚摸着这张用整棵金丝楠木雕镌出的画卷,手掌间温婉与静谧之中仿佛拥有了脱俗的质朴与从容,一股温润的生命张力溢满全身。
“这是第二幅《富春山居图》,第一幅已经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富春山居图》雕刻在不久前的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上展出时,文化部王文章副部长称它是国宝。”说起这件国宝,王启华滔滔不绝。
记者归纳了一下,《富春山居图》有“三绝”——
绝笔。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其为画作之冠,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此画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非常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想将此画焚烧殉葬,幸亏他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画轴,但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一段称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另一段称为《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0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答台湾记者问时,提及此事:“元
2011年6月1日,在两岸画家和有识之士多方努力下,《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在台北故宫合展。
《富春山居图》合璧的传奇经历让南通文物商人陆斌怦然心动。
此前,陆斌一直在南通经营玉石生意。1975年起,他陆续从青海玉树买回很多埋藏于泥石流下几千年的阴沉金丝楠木,并拿它精心打造家具,成立了留韵苏作家具工作室。听到温家宝总理的讲话后,他想,《富春山居图》合璧固然可喜,可我们为什么不能用阴沉金丝楠木雕刻一件完整的《富春山居图》呢?
绝材。
金丝楠木是楠木的一种,因其生长规律属大器晚成型,成材需要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因此非常珍贵。金丝楠木树直节少,纹理顺而不易变形,千年不腐不蛀,其做成的家具、器物即使不上漆,也会散发出其特有的光泽。自古以来,金丝楠木专用于皇家宫殿、少数寺庙建筑和少数家具,古代帝王龙椅宝座都会选用优质金丝楠木制作,民间如有人擅自使用,会因逾越礼制而获罪。嘉庆杀和珅,公布了二十大罪状,条条死罪,其中和珅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便是第十三条大罪。明朝修建紫禁城的金丝楠木出自四川峨眉,当时蜀道难于上青天,有一根楠木一条命的说法。
而阴沉金丝楠木与一般的金丝楠木相比,更为罕见。阴沉金丝楠木因为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原因沉睡地下,木质更加纤柔细腻,金丝更加清晰、漂亮,温润如玉。
木雕《富春山居图》的设计理念是以阴沉金丝楠木作为画芯,彰显优雅平和;边框选用古铁力木,取其沉着悠扬的特性;底座选用古乌木制作,以示稳重端庄;座架满铺祥云纹饰,寓意祖国的繁荣昌盛;正面柱头设以24K金镶和田玉璧,寄托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绝艺。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要在价值百万的阴沉金丝楠木上完成传世画作的雕刻,没有一手绝艺,谁敢问津?陆斌请来王启华领衔,南通雕刻精英10多人助阵,精心设计,潜心创作。
“在这之前,合作了好多人,都没有成功。”王启华说。因为,要完成创作,首先要摆平木材的干燥处理这一拦路虎。
浙江大学的一位教授泼来盆冷水:8米长的金丝楠木,埋在地下数千年,泡足了水分,
然而,困难并没有吓倒王启华以及创作团队。他们将现代工艺融入传统制作方法,对阴沉金丝楠木进行了特殊的物质置换处理。他们先在院子里架起了6只炉子,日夜蒸煮,进行物质置换。一个月下来,进度极为缓慢。于是,他们又用传统方法晾干4个月,可木头里的水分还是高达25%。最后,他们在院子里建起了长长的炕道,把木料架空起来,用恒温烘烤。在第二年的元宵节期间,打开炕道一看,木料的水分已经到达预想的指标。“好险呀,差一点点就失败了。”王启华感叹道。现在,他们已经将这项干燥技术申报国家专利。
木材干燥处理只是雕刻创作的第一关,如何用雕刻手法再现写意画这一难题又摆在大家的面前。
众所周知,用木雕的手法可以雕刻以线条见长的工笔画,比如《清明上河图》,但要雕刻出写意画的浓淡层次,闻所未闻。“金丝楠木是 木中极品,其结构细密柔和,横顺开刀都不受阻。把木头雕得细如发丝,刻出七八个层次,我能做到,但要雕出写意画的水墨韵味,将《富春山居图》的空蒙意境尽情表达出来,很难很难。”王启华说。
南通人要用古金丝楠木创作浮雕《富春山居图》的消息在业内不胫而走。2010年底,受国家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的委托,中国工艺美术馆副馆长王辉一行专程来通视察,传达了部领导的关心,并就古金丝楠木创作浮雕《富春山居图》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他强调,要按照国宝的要求精心打造,对子孙后代负责。南通市文广新局也牵头召开研讨会,帮助创作团队攻克工艺难关。
“你看,这树刻深了,就没了韵味。”王启华举着一块小样,比划着。“稍有不慎,不但前面的心血白费,上百万元的金丝楠木也报废了。我们都是在小样上反复试刻,没有十成把握,决不动真刀。”因此,《富春山居图》的创作,真可谓是“刀刀惊险”。在反复尝试的基础上,他选用了电磨的手法表现写意画的意境,“轻轻地一带,还很有点枯笔的味道呢。”
经过近一年的创作,在金丝楠木上“合璧”的《富春山居图》,不仅传承了南通红木雕刻的传统技法,还综合运用了高浮雕、浅浮雕、薄雕以及阴刻、电磨、点凿等多种现代技法,将画作中“树拥村舍,水漫沙汀,渔舟泛碧,杳霭无声”的水墨风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红木雕刻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其设计融入了天圆地方的东方哲学,真是一门绝学呀,只是现在的孩子大多耐不住寂寞,沉不下心来学。”王启华斟上一壶自泡的茶水,摩挲着手边的红木小件说,“其实,你不知道,当完成作品的最后一刀落下时,那感觉多好啊。”此时,他惬意的神情里似乎又多了几分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