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艺术博物馆,海安东大街,1800平方米。
2011年6月的一天,这几个关键词,让焦宝林有些兴奋。
这一天,即将到任海安县委书记的单晓鸣召集最后一次县长常务会,会上,中国第一家扎染艺术博物馆选址、立项最终敲定。
而最让焦宝林兴奋的是,他这个出生在东大街的男人,70年后,又将回到自己的“衣胞地”。仿佛是上天特意的安排,让他觉得意味深长。
“那幡影翩翩的手工染布坊,那五彩斑斓的糖人,那俏若金莲的绣花鞋……尤其难以忘怀的是母亲那闻名长街里弄的手工活儿。一家的衣服旧了,母亲到街上买一小袋染料,放在锅里一煮,再放把盐,出来的衣服就焕然一新……”
石板街头,文明的碎片,无声的浸染,让一个少年的艺术梦想萌发得那么自然。
17岁那年,也就是建国十周年前夕,焦宝林走出东大街,如愿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专业,始与艺术结缘。
第一次见到焦先生时,他正和几个年轻人忙着整理新出炉的扎染壁挂展品。沙发旁的一件红色古装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是为再现唐宫仕女扎染服饰而制作的新‘唐装’,我给它取名‘梦回大唐’。”
扎染技艺,古称“绞缬”,始于秦汉,兴于大唐,奉为至尊,因颇费工时而过于奢华,宋代被禁,由遣唐使传入日本后却日渐繁盛。国内除西南部分少数民族保留着扎染习俗,古老的技艺,只留下些许残片。
从残片“克隆”,到技艺创新,再到艺术升华,30多年的传承与创新,扎染艺术在焦先生这里实现了“梦回大唐”。
“我们一起把它弄起来叫‘扎绸’,弄不起来就‘杀头’!” 1979年10月,焦宝林奉命筹建海安扎染厂,这是当时工艺美术公司经理对他说的第一句话。
从此,他踏上了一个真正的“文化苦旅”。
无技术、无资料、无外援,焦宝林只拿到一块日本人提供的“关东绞”样品。
但样品上晕化的红白黄三色和别致的纹样,触碰了他沉寂多年的艺术神经,一股打开神奇之门的冲动随之而来……
但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那扇神奇之门就是无法打开。没办法,以他为首的“攻关小组”决定到本地民间“寻宝”。幸运的是,他们从浸润青墩古风
当年底,全省8家企业在扬州竞争扎染产品生产定点,因为拿出了自己的样品,海安扎染厂一下子赢得了生产资格。
随后,仅用5年时间就占领了韩国人花15年才进入的日本市场。这帮人自然没有被“杀头”。但其间甘苦,难以言说。
“十几年的摸爬滚打,算不得什么苦,最大的苦衷是很多体制因素让自己无法施展拳脚。”1992年,市场经济浪潮扑面而来,第二年4月,焦宝林决意摆脱束缚,二次创业。
可他的辞职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出于善意挽留,县长亲自到厂里组织“民意测验”,希望通过民意挽留他——结果,除他本人外,所有职工都投票要求他继续当厂长,一位跟了他14年的女工不禁失声痛哭,引发全场几十名女工齐声抽泣……场面几乎失控。
“我当时也流泪了。”焦先生说,“但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净身’而出。”
他很快抓住机遇成立了一家中日合资企业,属于自己的扎染创新之路由此开启。
传统的扎染工艺大多是在丝绸和棉布上完成的。偶然间他得到了一块在欧洲市场上发现的扎染样品,而面料是化纤的。他敏感地发现这里“别有洞天”。为了找到这种叫“涤丝纺”的面料,他花了好几个月,找遍了长三角的几十家布料市场。随后,新龙绞、转移印花、水溶线收缩衣……这些在新面料上完成的新技艺,让他的“苦旅”豁然开朗。产品迅速打开欧美市场,年出口量很快增加到60万件,基层加工队伍一度扩大到数万人。
而这些创新都很快成为扎染同行们纷纷效仿的技艺。带动南通扎染行业的整体提升,被当时的他视为一种责任和使命。
回眸往昔,焦先生把自己的扎染生涯分为三个阶段,创业、创新,是前两个阶段,实现扎染从工艺品到艺术品的升华,是第三阶段,也是自己最为看重的阶段。
记者看来,这种升华更多的是一种厚积薄发,这样的划分不是什么时间概念。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就开始了扎染艺术品的创作。从早期扎染长卷《<红楼梦>人物图》《渔光曲》(见本期B15版),到近几年完成的《扎染百华图》《水浒一百零八人物图》(题图背景),“他用‘科班出身’的艺术素养和几十年的扎染工艺博学,扎出了实实在在的工匠们无法企及的现代艺术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玉坤语),
升华,就是涅槃,其实更是一种“苦旅”。
仅《水浒一百零八人物图》,从线描,到制版,到染色,就花了三年时间。中国画兼工带写的手法和十多种扎染技艺,使其实现了扎染艺术绘画性的又一次升华。去年10月,此作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焦先生给自己的画室取名“一枝轩”,引意于《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年轻时的他,就勉励自己必须有一技之长,这一生有枝可栖。
“没有实体支撑,扎染艺术只会是空中楼阁;没有创新,传承下来的技艺最终也只能束之高阁,艺术升华更是一句空话。”为此,他说服儿子辞去在北京的公职,专门拓展市场,让女儿从省城南京回来传承技艺,自己则潜心于扎染的艺术升华。
这样的苦旅笃行,不仅自己得以栖身,也让成千上万的人生活有依,更让传统的扎染艺术“有枝可栖”,“一枝独秀”。
“4月16日,2012中国工艺美术大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我的‘梦回大唐’扎染服饰和扎染纤维艺术《古缬新编》亮相这一顶级展览会,事后有望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大师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梦回大唐”,也许只是某种象征,扎染艺术之巅,焦先生已经“山高我为峰”。
产业与艺术双轮驱动带来的繁盛,早已让南通扎染技艺“梦回大唐”,而这样的境界,让其他许多门类的工艺瑰宝无法企及。
在很多人眼里,他的脚步,早就踏准了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时代脉动。
窗外,桃花在春风里微笑。眼前这位七旬长者,目光炯炯。墙上“笃行不倦”四个大字,暖阳映照下,格外遒劲有力。
今年,这位省工艺美术大师申报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能否梦圆“国大师”,焦先生看得并不重。眼下他最看重的是“梦回东大街”——三年内,建成中国首家扎染艺术博物馆,“让流动着的扎染艺术在‘衣胞地’凝结成一种文化”。为此,他特聘了包括冯骥才、常莎娜等泰斗级人物及十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内的上百名艺术顾问,并将继续创作出七八十个酝酿已久的新题材。“最终将有近千幅作品在这里呈现。”
其实这也是当地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说这是自己的一种“精神使命”。
走出东大街,回归东大街,一路走来,其行也苦,其行也乐,伴着梦想、艺术和五彩的光环,不是简单的人生轮回。